01
公司新闻
【满满都是正能量!】
-
电商经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引言:我们需要多读点马云,但更需要多些独立思考!
电商经济的“黑与红”
“纯电商时代很快会结束,未来将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在2016杭州云栖大会上,马云对于电商的走向再次语出惊人,引起业界一片骚动,舆论一片哗然!
正如歌德所说“人们见到的,正是他们知道的”,所以,关于电商的未来,一直是有人唱衰、有人唱好,有人粉、有人黑!在这个互联网大行其道的时代,永远不缺喧嚣和看客!
唱衰电商经济的人,痛诉电商如下“罪状”:
◆“看图买货”、“唯网是从”使消费者无法获取到商品的全部真实信息,容易产生心理落差,而退换货造成的无效购买,则是社会服务资源的一种浪费。
◆“低价实惠”、“物美价廉”的网售标签,会诱导人们非理性购买,造成“超买浪费”的现象,同时网络支付方式的虚拟化,容易让人丧失警惕,形成严重的透支消费。
◆网络平台“展示窗口”资源有限,容易被极少数商家垄断,滋生诸如竞价排名、冲钻刷信等渠道流量而非产品品质的竞争,形成“冰山与火焰”并存的局面,这样有失市场竞争的公平、公开和公正。
◆假冒伪劣商品充斥网络,侵害消费者权益,从根本上破坏了商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当然,那些唱好的人,提起电商来却是赞不绝口,言之凿凿:
◆电商能够随时随地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节约了人们逛街、外出的时间,这样高效、即兴、一站式的购物体验是实体店无法比拟的;
◆网络的普及提升了消费者的购物频次,提高了消费份额;产品信息的即时搜索和对比,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大的选择、对比空间;
◆电商使不少人实现了低成本创业的梦想,有助于减轻社会就业压力;
◆电商经济的繁荣,造就了庞大的电商产业链,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从电商的过去说起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伴随着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所以,对于电子商务的前景,无论唱衰还是唱好,都有其存在的现实依据。那么,当我们无法判断时,不如向“后”看,看看电子商务从诞生到现在,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电商1.0:流量电商时代
诞生于流量当头的互联网早期,靠流量红利的释放和网络平台的助力,实现了商品的网络售卖。这一时期的流量电商经历了“综合平台”和“垂直细分平台”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诞生了C2C的淘宝、B2C的京东和天猫等行业巨头,第二阶段诞生了携程网、唯品会等行业细分定位平台。
电商2.0:社区电商时代
基于社区用户群体和场景(O2O)入口而形成的电商形态,具有明显的“社群”特征,核心逻辑遵从了人群、地域、场景等某些具体划分标签。简单来说,就是从场景或社群的需求出发,配合线下服务而进行的线上营销模式,考拉社区、彩生活、天虹超市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电商3.0:媒体电商时代
媒体电商本质上就是通过价值观的输出和传播,激发受众群体的情感共鸣,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从而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这是一种建立在价值认同基础上的电商交易。这一类的媒介载体,可以是自媒体微信公众号(例如逻辑思维)、博客,也可以是论坛互动(例如广州妈妈网)、行业价值评测发布(例如智能帮)等。
不难看出,从流量为王的电商1.0时代,到社区主导的电商2.0时代,再到价值取向的电商3.0时代,电商业态的每次升级都是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电商企业的每次战略调整,也都是为了获得发展的新动力。那么,中国的电商经济是否已经“进无可进”?
企巴特的观点
★认为中国的电子商务时代已经结束,实在太早
有人预言2016年将是电商发展的转折年,言外之意电商已触碰到自身发展的“天花板”。可是真实情况到底如何?不妨先来看个数据:
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电商的增速没有呈现出与交易规模等比上升的态势,但市场交易规模却在逐年稳步增长,从2012年的8.1万亿,增加到2016年的20.2万亿。电商经济增速是在放缓,但是这种“放缓”是建立在基数规模越来越大的基础之上。所以,这种“放缓”并不意味着已经触碰到了发展的天花板,更不意味着市场的萎缩。那些以“增速放缓”来推断“规模见顶”的言论,的确有待考究。
毋庸置疑,传统电商大格局已定,江湖席位一目了然。但只要消费需求在变化,市场就永远不会风平浪静。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所以,电商从来没有“发展结束”之说。如果非得纠结于什么结束,那最多可以说电商的“初创时代”告一段落,而电商模式的“多元化时代”正如日中天。各种全新概念的引入,各种微创新的出现,从商业模型到运营理念,从服务对象到结算方式,都标志着一个后电商时代的到来。
★中国的电子商务正在掀起“去网购化”的浪潮
中国电商前期的高速发展主要来自于线下向线上转移的存量,也就是网店对实体店的优势替代。随着流量红利时代的枯竭,网购电商的成本收益结构逐步调整,所谓的成本优势和技术红利逐渐不复存在。进入互联网+时代,单纯地面向个体消费者的产品交易已经无法支撑电商平台的后续发展。
电子商务的“网络购物”大旗正在失去昔日的王者荣耀。传统的网购巨头们,早已开始了非网购业务的转移。互联网金融、云计算、数字娱乐及其他业务,是阿里、京东的战略布局;网购电商之间的兼并重组频频发生,例如唯品会收购乐蜂,腾讯投资大众点评;网购电商对其他领域的鲸吞不断加强,例如阿里经过一系列横向纵向收购投资,已经让其成为横跨网购、娱乐、商旅等全方位的大平台;而以当当、唯品会、苏宁、携程等为代表的垂直电商企业也纷纷开始了再创业。当手中的蛋糕不能再满足现实需求的时候,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就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马云曾经提出,每次技术革命要花五十年,前二十年基本是技术开发的竞争,而后三十年是技术应用的竞争。换句话说,当电子商务的技术洼地已被填平,网购资源已实现集中化的时候,探索新颖的价值理念和商业模式,将成为扩大电商技术应用的必然选择,也是电商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的电子商务将进入后电商4.0时代
如果说流量电商1.0是网购电商的起点,那么社区电商2.0是网购电商的丰富,媒体电商3.0则是网购电商的创新。电商的这三个发展阶段,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销售渠道是“网络购物”,服务客体是“个体消费者”,平台运营是“开放竞争”,商业思维是“单向卖货”,商业目的是“单向营利”,背后的商业逻辑,则是线下到线上的“存量转移”。企巴特统称其为中国电子商务的前时代。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正如前文所言,中国的电商时代远未终结,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后电商时代!后电商时代,我们也可称之为电商经济的4.0时代。这不是传统电商3.0版本的简单改造,而是电商经济的一次“凤凰涅槃”,是电商思维和运营理念的全新变革。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 4.0、泰国工业 4.0 ,每个国家都在为未来的 4.0 准备,有远见的企业早已开始布局后电商4.0时代,只为占据新一轮互联网博弈的战略高地。
企巴特的思考
那么,后电商4.0时代应该具有哪些特点?
1、后电商时代必将回归商业本质
京东集团创始人兼CEO刘强东曾表示,互联网思维不能超越传统企业的思维,更不能脱离商业最基本的本质。企巴特认为,商业的本质是“促进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前电商时代,电商更多惠泽的是零售业,是面向终端消费者的B2C或C2C商业模式。正是线上对线下的替代销售,让阿里和京东成长为世界级的零售平台。规模效应是上个商业模式成长逻辑的真相,但可能是下个商业理念成长逻辑的假象。
因此,后电商时代要实现回归商业本质,就不能再局限于零售业,应该立足于降低整个社会经济的交易成本,提升了全社会整体的运营效率。变革传统电商的“卖货思维”、“存量转移”、“单向营利”是后电商时代的价值诉求!
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优化企业之间或者上下游链条的商品流通和资源配置,将有助于实现电商经济回归商业本质。后电商时代,树立全新的“易货思维”,培育非售卖型“互惠共赢”的电商生态,必将成为新的经济看点!
2、后电商时代必将依附于实体经济
李克强总理指出,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企业兴则经济兴。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更是社会利益的源泉。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同样是“国家公民”之一,跟“个体公民”一样,有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权利。后电商时代的商业运作模式,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只有以实体经济为本,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倡导的“互联网+”战略。马云提出的“纯电商”,指的就是脱离于线下实体经济的传统电商。
围绕企业需求做文章的后电商时代探索,已经在悄无声息的进行了。例如,专注于中小微企业易货的企巴特电商,就打破了传统的“卖货思维”,积极探索为企业提供专业易货服务的电商模式,堪称后电商时代电商回归商业本质的优秀典范。
3、“共享共赢”是后电商时代的标签
后电商时代,消费者的概念被进一步完善,不但包括传统的个体消费者,还纳入了企业消费者。消费者需求趋向个性化与多元化,前电商时代面向个体消费者的“卖货思维”、“存量转移”、“单向营利”模式已经很难支撑后电商时代的发展需求,传统的电商价值链将被打碎重构。“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将是后电商时代的核心基因!
“共享共赢”是融合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创新之举,也必将成为后电商时代的鲜明特征。电商4.0时代,将呈现出多层次、跨界整合的新商业生态。要实现“资源共享”和“互惠共赢”,就得要求电商平台从规模、产品、营销、多元化等多重维度出发,创新采用企业协作模式,搭建起安全、稳健、高效、互利互惠的电商生态系统。
透过企巴特易货电商平台,可对电商的未来愿景窥见一斑。在企巴特电商平台上,汇集的全部是中小微企业,企业之间通过商品置换,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运营需求。所有的企业既是买方又是卖方,参与者无论实力强弱,都能平等的获取资源和保障,形成了完全的利益共同体。
后电商时代,我们将共同见证全新商业基础设施平台的诞生,开放透明且协同创新。结果不是谁赢,而是共赢;不是哪家企业赢,而是全部企业赢。电商进化,适者生存!
后记:当所有人都在褒扬、吹捧一个商业模式的时候,需要有人静下心来想想这种狂欢是否正确,因为有可能是盲从;当所有人都在唱衰、抨击一个商业模式的时候,需要有人昂起头来,坚定地走下去,因为有可能由此开创一个时代。思路决定出路,视界决定世界,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
你的企业,被时代边缘化了吗?
★ 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创新,要么死亡。——托马斯·彼得
市场永远偏爱矢志不渝的创新者,财富永远眷顾布局未来的前瞻者。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因循守旧已是秋风萧瑟,而创新变革却在洪波涌动。企业继续墨守成规而无视或拒绝变革,被残酷的市场竞争淘汰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互联网技术革命一浪高过一浪,信息大爆炸更是席卷而来。对传统企业而言,“产品为王”的时代已经结束,“数据为王”的时代刚刚到来;“单打独赢”的时代已经结束,“共赢共享”的时代刚刚到来!
六一儿童节这天,物流巨头顺丰和菜鸟突然像任性的孩子一样闹起了别扭。先是顺丰速运宣布关闭菜鸟网络的数据接口,停止给所有淘宝平台的包裹回传物流信息,紧接着菜鸟也下线了顺丰快递旗下丰巢自提柜的接口信息。这些导致了双方矛盾公开化,“丰鸟之争”的霸屏撕逼大战拉开序幕。吃瓜群众看的是热闹,引发这场硝烟的直接原因是“数据之争”,而一头雾水的吃瓜群众,却让可怜的“信息安全”背了一个黑锅。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高速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在这条载满海量数据的信息赛道上,蕴藏着很多发展的时代机遇,“数据元力”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传统企业如何挖掘和运用数据,来为自己创造新的财富价值,如何实现市场竞争的弯道超车,是当下每家企业应该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企业数据战略的未来布局,有两个可选择的走向:1、闭门造车。企业投资组建强大的技术团队,建设自己的专业数据库,进行独立、高效的数据采集,运用和维护;2、出门搭车。企业把数据托管于第三方或主动融入第三方搭建的信息共享平台,比如阿里的云计算、企巴特的云易货等。借助第三方平台的优势,来发掘并转化数据的财富价值。“闭门造车”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几乎是天方夜谭。而“出门搭车”更具有现实操作性,是个不错的选择。处于成长和发展阶段的中小微企业,需要借力第三方专业平台,搭上“互联网+”的时代快车,亦可实现殊途同归,达到“曲线强企”的目的。
在互联网涤荡冲刷的大浪中,企业尤其要警惕被时代边缘化。事实上,大多数中小微企业都在面临着被“大数据”和“共享经济”时代边缘化的危险。有些企业家的互联网思维还没确立,传统的经营套路就遭受新经济模式狂风暴雨般的冲击,导致企业经营出现举步维艰的局面,面临库存积压、产能过剩、资源浪费、资金短缺等诸多问题。即便有的企业家能够居安思危,渴望紧跟时代步伐,但对互联网发展趋势无法做出专业、清晰的判断,也处于“环顾四周,心茫然”的境地。破解当下中小微企业的困局,有一副标本兼治的灵丹妙药:让中小微企业主动融入专业的第三方信息共享平台。我们就从企业营销创新的角度,结合企巴特来做个深入的探讨和论证。
经常听到一些企业家抱怨,说现在企业难做,产品难卖,客户难找。有时并非品质问题,而是营销方式墨守陈规。在大数据和共享经济主导的互联网时代,很多企业耍弄的还是传统营销的“三把斧”招式:市价卖,促销卖,降价卖!所有的企业营销,都围绕一个“卖”字进行,请注意,是“卖”!“卖”!“卖”!你想把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卖给别人,别人还想卖给你呢!营销的本质,应该是优化商品流通的渠道,实现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任何中间的买卖环节,都是为了实现这个根本目的。与其大费周折去销售,不如追本溯源,大胆尝试“云计算”和“共享经济”缔造的全新营销模式—易货。
谈起易货,我们就绕不过企巴特这个堪称行业经典的第三方服务平台。立足于共享经济,企巴特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为中小微企业打造了一个安全、高效、智能化的网络易货平台。平台易货范畴涵盖食品饮料、美味佳肴、健身娱乐、游玩行宿、通信数码、办公配套、生活家居、日用电器、生产物资、服务劳务、定制收藏、广告资源等数十品类,网站陈列的易货商品总量已超百万。对中小微企业来说,借助于企巴特快速切入大数据营销,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享用不同行业间各类目的海量信息资源,企业可以快速达成易货匹配,实现资源的互惠置换。对线上订单进行分析和统计,还能挖掘更多的潜在客户,数据将不仅是数据,更是潜在的企业财富和商脉资源。中小微企业“搭车”企巴特,可以分享大数据时代的财富盛宴,更能实现同行竞争的弯道超车!
“互联网”来了,“互联网+”来了,“大数据云计算”来了,“共享经济”来了,这是一个“趋势为王”的时代!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中小微企业不想被时代边缘化,就必须革故鼎新,主动拥抱每一个变革的符号。选择企巴特,也许就是一个美好的开始!
-
探秘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龚自珍
“物物交换”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商业贸易形式,也是现代企业易货贸易的历史起源。那么“物物交换”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的哪个时期?又诞生于怎样的历史条件下?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企巴特将以《企业的名义》,与您一起穿越到原始社会,探秘原生态的“物物交换”!在本文的探讨中,我们对中国原始社会的历史界定为约公元前170万年——公元前211年。
茹毛饮血,夜宿巢穴
在原始社会初期及中期的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人类的生产活动处于极其原始的萌芽阶段,靠使用木棒、石块等简单的工具,在大自然中采摘果实,狩猎动物或捕捞鱼蚌以获取食物。《西南彝志》记载“人们在当初,不曾住地面,野兽花斑斑,跑在森林里;人居于树上,兽与人同处”;《滇略》记载“茹毛饮血,夜宿树上”;“夏则巢居,冬则穴处”。采集与狩猎,洞居或巢居是当时人类典型的生活特点,“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是一种生活常态。对于他们而言,如何存活下去是最大问题,因此,旧石器时代不存在物物交换的基础。
偶尔的物物交换
在不断挑战恶劣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原始人类的大脑和智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是人类与其他动物在自然进化方面的本质区别。人类对自然工具的选择、加工和改造,宣告了旧石器时代的结束和新石器时代的开始,人类迈入了原始社会的晚期。母系氏族公社率先拉开历史的大幕。
母系氏族公社阶段,人类在磨制的石器上钻孔,装上木柄,制成石斧、石锄和带尖石的枪矛,还发明了鱼钩、渔网,用人工取火和制造陶器。生产工具的进步,使人类对抗自然的能力大为提升,生活条件也大为改善。告别了“架木如鸟巢寝处”的生活,开始建筑木结构的房屋,过起定居的生活。中国的黄河流域开始出现人工栽培粟 , 长江流域出现种植水稻,后来又驯化饲养了狗、羊、鸡、猪、牛等,原始社会的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了。当时人类生产力水平依然很低,生产资料都是公有制的。即便如此,产品也会偶尔出现剩余,为了避免来之不易的产品浪费,也为了满足更多的产品需求,于是在不同公社之间,个别地、偶然地、最为原始的“物物交换”出现了。
在早期偶尔的物物交换中,为了交换自己需要的产品,双方对轻重和多少并不过于计较。我们从西方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一书中,亦可窥见一斑。书中这样描写:“迦太基人航行到达利比旺海岸,把货物摆列在海滩上,然后回到船上并升起一缕黑烟作为信号。土著居民看见黑烟,就来到海边,放下一定数量的金子交换那些货物,然后退去。迦太基人于是再次上岸,察看留下来的金子,如果认为金子不够,他们就回到船上去等着,直到土人增加足够的金子,使他们满意为止。交易当中,谁也不欺骗谁。”
早期偶尔的物物交换虽然简单,但其形式却包含了易货贸易的基本原理,即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来达到各自所需的目的。
扩大的物物交换
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手工业也发展起来,纺织、陶器制造、榨油、酿酒已成为专门的行业,甚至一些地区的居民开始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也由几个氏族公社组成一个部落,形成了专门从事农业生产、手工生产和畜牧业生产的部落,以后又发展成部落联盟。原始人类的产品除了满足自身需求之外开始有了部分剩余,为了获取自身没有的物品,在部落之间的边界上,开始着经常性、习惯性的物物交换。比如农业与畜牧业生产部落之间的交换,用蔬果换兽皮。
《尚书》记载:“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这段话是说大禹曾经鼓励百姓贸易,将自己家里多余的东西拿出来交换,实际上描述了远古时期大禹治水时设法组织粮食在地区间的调剂,通过交换的方式解决洪灾后人民的生活问题。在舜做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领前,就曾因“顿丘(地名)买贵、于是贩于顿丘,传虚卖贱,于是债于传虚”。而尧、舜时期,就“北用禺氏之玉 ,南贵江汉之珠”,战败了被征服的部落,就“散其邑粟与其财物,以市虎豹之皮”。
在埃及古王国时期的丧葬建筑的墙壁上,可以看到简单的物物交换的情景描绘。例如,在第五王朝乌那斯王的葬祭庙和第五王悌伊墓的墙上,描绘了市场上的农业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换。从那里可以见到人们用谷物、蔬菜、水果和鱼等农副产品交换手杖、鱼钩、檀香树等手工业品。这些都反映了这一时期交换的发展概况。
据历史考察,我国早期的物物交换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属于早期仰韶文化(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的河南、甘肃、陕西省的村落遗址中就有产于沿海地区的海贝发现,人们用换来的海贝做装饰用,这就是自外地交换而来的物证。此外在甘肃各遗址的墓葬中,除有沿海地区来的海贝外,发现还有来自新疆的磨制玉片、玉缀,可见新石器时代的居民已经与各个地区间有了交换关系。
同一村落是否有行业分工无从考究, 但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交流肯定存在。对此,《易经·系辞下》有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清晰记载。在我国的原始社会,这种物物交换的地点多在近水的地方进行,比如井边。因为人们经常相聚井边汲水,顺便带上货物在井边交换。井中有水可以洗涤货物,参加交易的人畜也叮以饮用,是交易的好地方,这也许是汉语中“市井”一词的由来吧!但是这种交易时间不固定,还具有临时性和偶然性的特征,且规模并不大。
由此我们认为,原始社会扩大的物物交换,建立在“剩余产品日益增多”和“社会分工更加明确”的基础之上。由于自然资源分布不均以及各原始共同体之间生产技术存在着差异,使得他们之间的交换成为必然。毋庸置疑,这时的交换主要是一种扩大的、互通有无的物物交换。交换方式也是用自己拥有的产品直接换取自己所需的对方的产品,市场尚未出现公认的、可以替代其他产品的通用产品。
一般等价物的物物交换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开始彻底分离,特别是青铜工具和铁制工具的使用,更是促进了产品生产和产品交换的发展,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产品生产逐步扩大 ,剩余产品开始越来越多。这为普遍的、较大规模的物物交换活动提供了可能性。同时氏族内部产生贫富分化,私有制开始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原始平等性逐渐消失,原先的共同分配和共同劳动的关系被破坏,不平等的对立阶级关系逐渐形成。
到原始社会末期,物物交换已经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之中。《诗经》“邶·北风”曾用“既阻我德,贾用不售”这样的譬喻来描写易货遭人拒绝之后的心情;更有《氓》的诗歌这样写到:“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首上古民谣,是以一个女子之口,写了一个憨厚农家小伙,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换丝是假,他真正的目是想与女子套近乎!年轻人连谈个恋爱,都用上了物物交换的套路,可见当时的物物交换已经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经济现象!
另有史料显示,春秋战国农村中小农已占主要成分,他们生产的农产品和家庭生产的手工业产品如布、帛等,除满足自己的消费之外,剩余的部分必然要到“百工居肆”的“肆”上与个体手工业者生产的车、皮、陶、金、木等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必需品进行交换,而“百工”则需从农民那里获得粮食维持生活。物物交换,已经深入渗透到了不同的生产领域。
在同一历史时期的国外,描述古代奴隶社会生产的《荷马史诗》,也曾提到“长发的希腊人在卖酒,有的人用青铜去换,有的人用铁去换,有的人用牛或羊去换,甚至有人用奴隶去换”。
但是物物交换活动越频繁,这种最原始交换形式的弊端就越明显,最大的问题在于很少能够一次性实现产品所有者的交换目的, 而是需要经过多次交换才能实现。物物交换遇到了它最大的敌人——时间和空间的隔阂。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等价物应运而生。一般等价物是指从商品中分离出来表现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例如在2只羊=1把斧这样的价值等式中,处于等价形式上的斧子体现的就是羊的价值。通俗的讲,就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域,参与物物交换的人,共同认可一种具有普遍交换价值的实物,可以用这种实物,随时随地换取自己需要的产品,这就是最初的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物物交换中的时间和空间问题,客观上推动了物物交换的发展,使其成为人们交易的主体形式。
物物交换的发展历史上,很多实物都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角色。在我国原始社会的商周时代,贝长期作为物物交换的一般等价物使用;谷物和布帛也曾长期作为一般等价物使用(全汉昇,1942);“二十年(804年)命市井交易,绢、布、绫、罗、杂货与钱兼用。”(《新唐书.食货志》)。在古波斯,意大利,印度等地,都有用牛羊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交换;在《荷马史诗》中经常有用牛羊来表示货物的价值的记载,如一个工艺娴熟的女奴=4头牛,给第一名角斗士的奖品是12头牛。
由于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普通产品都有其局限性,比如谷物不易保存,牛羊不易携带等。经过历史的选择,最终一般等价物集中表现在贵金属金、银上,最后直到货币的产生。
综上所述,原始物物交换的诞生与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1、偶然的物物交换。人类最初的交换活动,是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发生的。
2、扩大的物物交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物物交换的次数逐渐频繁,参与交换的物品种类不断增加。
3、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扩大的物物交换阶段出现的问题,人们可以更加顺利方便地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
后记:
如果丧失对易货历史的记忆,所谓的时代创新就会在黑暗中迷失。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只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不以提高生活质量或满足精神需求为目的,更没有当今易货贸易的投资理念。葆有温情和心存敬畏的追本溯源,是企巴特对待人类易货发展史的一种姿态!企巴特不想圈粉,也不想网红,只为尊重历史,发掘事实!
-
易货进化论之三生三世
★《史记》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足,各得其所。”
易货,简单来说,就是不直接通过货币的商品或者服务之间的等价交换。易货作为一种原始的交易形式,很早就存在于人类活动之中。比如,牧民用一只兔子,换取陶匠手中的一只罐子。
可以说,早期的易货就是一种物物交换。在货币没有产生以前,它是人类交易活动的主要形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逐渐增多,直接的、面对面的物物交换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为了方便产品交易,开始出现货币。货币的出现,于人类交易活动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货币的大行其道,令原始易货交易日渐式微,而令货币贸易日新月异。
但是,货币并非万能的。当所有的商业行为几乎全都依赖于货币,将货币奉为无所不能时,货币的问题也暴露无疑。货币的升值与贬值,有人欢喜有人忧;国际汇率的高低较量,几国欢喜几国忧;货币对道德的影响,有目共睹。而对企业而言,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资金短缺,几乎是制约它们发展的主要瓶颈。
★如果你跟一个企业家说,把他的产品或服务卖掉,不付他现金,给他另外的商品,他一定会皱眉头;但是如果你告诉他,买东西可以不用花钱,只要拿出他现有的产品,他一定会喜笑颜开。其实,仔细想来,这是一回事,只不过我们常常拘泥于“现金为王”的思维定势罢了。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代易货应运而生。现代易货是基于传统易货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易货方式,以互联网交易和电子结算为主要特征,其代表模式为企巴特电商。
确切地说,企巴特电商通过互联网易货交易平台,引入银行卡的结算技术,利用易货额度(而不是现金)及特殊的易货交易软件,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企业间商品或服务的自由交换,重启定义了现代企业易货新模式。
现代易货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蓬勃发展。这一系列现代易货公司的出现,成为这些国家减少现金用量,增加销售,减少库存,开发新客户,开辟新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目前,全球500强企业中已有百分之八十设立易货贸易专部。
可是,在很多人看来,易货的发展似乎总与经济低迷相关联,比如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2001年阿根廷经济危机、美国“9·11”事件之后,易货贸易都在各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实,只要认真地想一想,就会明白这种说法对易货而言是不公平的。
可以说,正是因为易货的挺身而出,人们发现并利用了易货本身的特点与优势,才避免了当一国的货币经济崩溃时,其国民经济仍然能够得以保存。而这些,正是易货贸易不可替代之处。
★多年以来,从联合国的“石油换食品”到李克强总理的“高铁换大米”,再到现实中的产品换产品或产品换服务,现代易货在日常经济生活中其实已经无处不在。当今社会的易货不仅是一种交易方式,更是一种经营理念。
当今社会,尤其是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使得易货交易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它不再局限于“一对一”或“点对点”,而是实现了多边化、网络化的自由交易。
互联网的发展为易货带来机遇,集中体现为“平台价值”、“渠道价值”和“理念价值”。畅通无阻的信息网络,彻底解决了传统易货贸易中时间与空间的耦合问题,同时引进基于信用和风险管理的无现金交易服务,革命性地保证了易货交易的安全与效率。
那么,易货贸易发展之路究竟能走多远?可以这样说,“互联网+”时代下,易货贸易将会以崭新的姿态登上发展的新高峰,它将作为现金交易方式的一种重要和有效补充,但不会取代货币经济。未来,随着现代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将进入货币经济和易货经济并行的时代,它将会与货币经济一起共同铸造世界经济的繁荣!
- 电商经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2017-06-16]
- 你的企业,被时代边缘化了吗? [2017-06-06]
- 探秘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 [2017-06-02]
- 易货进化论之三生三世 [2017-05-23]
- 企业的名义 [2017-05-15]
- 企巴特,为何来晚了? [2017-05-15]
- 企巴特易物:当古老的交易方式邂逅“互联网” [2017-05-15]
- 新旧经济连接刻不容缓 企巴特易物助力企业刚需 [2017-05-12]
- 企巴特: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2017-05-12]
- 近50%中小企业对未来信心不足?以物易物创新商业模式助力转型升级 [2017-04-26]
工商执照编号:410105000023626 增值电信许可证编号:豫B2-20110006
Copyright © 2005-2025 企巴特易货网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豫ICP备10203974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