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货网欢迎您!

请登录

免费注册

企业易货从业者对“热”共享经济的“冷”思考

在进入主题之前,先跟随企巴特易货平台了解一下打铁中常见的淬火工艺。匠人把工件加热到很高的温度,随即浸入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据说这样可以提高金属工件的硬度、韧性及耐磨性。而淬火工艺很少能一次完成,需要反反复复好多次,才能锻造出理想的高品质铁器。

当下的共享经济很热,早已被资本的火炉烧成亮红的坯体,创始人抡起概念的大锤,叮叮当当的砸下去,捶打出形态各异的共享产品——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篮球。这些共享产品令人眼花缭乱,甚至还有人眼巴巴地憧憬着“共享恋人”出现的那一天,颠覆你的三观没?在“车轱辘”引爆的全民共享时代,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能“享”不到的。创业者和投资人,都在满怀激情地撸起袖子加油干,哪管这棵叫做“共享”的树上有没有枣,先打上几杆子再说!

只是,没有经过淬火工艺的共享产品,注定无法称为合格品。“热”共享经济,需要我们“冷”思考的淬火!

一、剥茧抽丝,什么是共享经济?

大多数人对于眼下炙手可热的共享经济有一种普遍的理解,“东西不是我的,但是我能用,而且大家都可以用”。瞧瞧,这种理解多么大众、通俗化,但偏离了概念的专业性和严谨性原则。

在创业和创投圈,公认共享经济系统化的理论,来自美国的互联网创业者罗宾·蔡斯(robin chase)女士的《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一书。但我还是想补充一下,我们老祖宗最先倡导了共享思想!不信查阅典籍《孟子·梁惠王下》: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服气不?还是咱们华夏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既然现实中大家都认为蔡斯是共享经济鼻祖,那我们就立足于她的观点,对共享经济的本质要素做个梳理。蔡斯认为,过剩产能、人人参与、共享平台这三个要素构成了共享经济(Peers Inc)。在她看来,共享经济思维的本质在于淡化资源的所有权,借助于分享平台来充分利用闲置资源,从而提高供需效率。共享经济对于传统企业而言,不是颠覆意义,而是对社会过剩资源消费方式的重构。蔡斯倡导树立“使用而非拥有”的资源消费新理念,这是其理论中共享经济主张的思想内核。蔡斯的共享经济概念,可简单概括为“以已经售卖但使用价值尚存的资源为客体,以资源所有者和资源享用者为参与主体,以网络技术平台为信息载体而组织起来的消费互动。”

毋庸置疑,蔡斯对共享经济的定义和归纳,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但我们也不能把其奉为金科玉律,任何理论都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牛顿定律也是经过三次质的飞跃,才构成力学完整体系。在这个“认知盈余”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社会认知的推动者。企巴特认为,蔡斯的共享经济理论还可以进一步完善。  

1、对闲置资源的定义狭窄

蔡斯认为过剩、闲置资源就是“已经存在的、已经付过钱的,但是我们能发现更多价值的东西。”这是一种基于交易结果导向的定位,仅指那些已经付过钱的,贴有“已售出”的市场流通标签的商品。企巴特认为过剩资源的外延,还应该扩展到企业已生产出的,具有使用价值的,因某种原因致使流通停滞,未能及时进入市场销售的库存产品,以及因需求不足而闲置的产能过剩。很显然,蔡斯的共享经济并不能解决企业的库存积压和产能闲置问题。更全面的共享经济,应该包括已经卖出的产品和尚未卖出产品,共性是使用价值都未得到充分利用。

2、共享的主体构成缺失

蔡斯认为,闲置资源归不同的个体购买者所有,具有分散的特征。要想把零散的个体资源聚拢,就必须倡导人人参与,人人提供。参与的主体局限于为了生活消费而购买产品的个人和家庭,忽略了为了生产消费而购买的企业消费者。企业消费者应该与个体消费者一起,成为共享经济的参与主体。例如,农民的粮食大丰收,除了个体食用消费外,更多的粮食被用来做工业原料。把以粮食为原材料的生产性企业排除在外,那剩余的粮食如何实现社会资源的共享?此外,现实生活中很多产品或服务,具有只面向企业消费者而非个体消费者的排他性,例如生产设备和商事服务等。共享经济的参与主体,应该也必须包括企业消费者。没有企业参与的共享主体,注定是一种缺失。

3、“使用而非拥有”不能代表共享经济的思想内核

蔡斯的共享概念,更多是强调在资源归属权和使用权分离的前提下,每个不占有资源的消费者,都有公平、对等消费产品使用价值的权利和机会。这是对消费机会均等的一种阐释,而非共享经济的本质。企巴特易货平台认为,当下共享经济的本质是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信息对称下的资源配置与利益协调,要解决的是需求信息不对称和商品流通不畅的问题。

综上所述,共享经济应该有更高的格局,站在社会生产和消费的高度,从过剩资源、参与主体和共享本质方面拓展完善,即“以有使用价值的社会资源(待售或已售)为共享客体,以主导生活消费的个体和主导生产消费的企业为共享参与主体,借助于网络技术搭建的信息场景平台,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明白了什么是共享经济,再看看国内的共享经济项目,就会发现它们全部在共享经济概念本土化的过程中跑偏了!

二、去伪存真,大浪淘出沙与金!

蔡斯的共享经济概念就像蒲公英的种子,在各个行业四处飘落,生根发芽,并快速燃爆了国内资本市场,火得一塌糊涂!从颠覆三观的共享项目,到风起云涌的资本介入,再到不绝于耳的媒体吹唱,一场全民狂欢的“共享盛宴”拉开序幕!

但不知有没有人注意到,共享经济概念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早已改变了最初的愿景,变成了彻头彻尾的“伪共享”!企巴特易货平台认为,披着共享羊皮的资本狼,是这场伪共享经济的始作俑者!

1、从共享经济的理论证伪

首先,蔡斯圈定的共享资源是市场中已有的闲置资源。可是,以国内共享单车摩拜和ofo为例,投放的上百万辆自行车中没有一辆是属于个人所有,全部是批量化生产的新车,何来已有的闲置资源一说?所以,国内的共享单车不是用户之间闲置资源的共享,而是用户和企业之间发生的一种租赁关系。这种租赁关系,当然不属于共享经济的范畴。

其次,共享平台应该是典型的轻资产模式。而摩拜和ofo单车却是在资本介入后,巨资采购自行车资源,组织投放于市场并自己开展运维服务,把原本“轻资产”的模式彻底变成“重资产”,这与蔡斯的共享初衷也是背道而驰的。他们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平台,开展的是彻头彻尾的“无桩分时租赁自行车”业务。挂羊头卖狗肉,“共享经济”在资本的推动下变成了打着共享旗帜的“规模经济”。

再次,共享经济的主旨是要将“这边的稀缺”和“那边的过剩”进行很好地结合。可是反观国内,充电宝、雨伞和篮球这些属于“稀缺”之列吗?不知道共享充电宝类项目的创始人和投资人,是不是觉得携带充电器出门是个天大的麻烦?或者你想运动一下,首先考虑的不是有没有场地而是“共享”个篮球?我国一年落不了几场雨雪的地区比比皆是,那么共享雨伞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是在做公益,还是对天气预报不准的戏谑?没有普遍的需求,没有过剩的资源,完全凭资本去制造过剩、培养需求,想想都挺有“创意”的!市场经济,变成了天马行空的“故事会”!打着共享口号出现的奇葩项目,就是一句话:钱多了烧的!

不过有一点,伪共享经济做得很到位,那就是搭建起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租赁模式。“我来拥有它们,我来控制它们,你们除了付费使用,其他没你们的事儿”,使用权和归属权,彻底分开了!平台是独具影响力的一方,是资源的提供者,是规则的制定者,更是概念的最终受益者。企巴特易货平台没看到蔡斯共享经济倡导的合作和互动在哪儿?估计这是连蔡斯女士都没有想到的无心之柳!

2、从回归商业的本质证伪

抛却商业媒体的吹捧和渲染,我们从商业经营的内在逻辑出发,回归商业的本质。现在的共享项目,哪个没有资本的大举介入?正所谓“鲨鱼嗜血,资本逐利”,参与项目博弈的各方都要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其最终结果必然是没有玩家能够独善其身,其最终局面必然是几败俱伤,“共享”注定是一句说着骗老百姓的口号。

另外,仅靠画大饼的方式建立起来的“虚拟经济”,没有切实可行的盈利模式。这样的“空中楼阁”随时都可能轰然倒塌,对于风投公司来说确实有“假孕”之嫌。投资人不会寄希望于企业烧钱去干掉所有的竞争对手之后再盈利。在低门槛、易进入、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每个博弈者都会很快进入“囚徒困境”的状态,每家都觉得自己非常辛苦,但是每家都不赚钱,悟空单车、Vbike的倒闭,就是残酷的现实。因此,违背市场价值规律的事情永远不会长久,“囚徒困境”必将成为伪共享经济参与者的最终归宿。

3、从共享项目的套路证伪

国内的共享经济项目已经跑偏。伪共享经济项目的常用套路可以归纳为“一讲、二捧、三吹、四退”。★一讲:创始人讲故事

企业或者项目可以不够好,但创始人一定要讲得好。你可以讲情怀,讲未来,讲理想。一个声情并茂、血肉丰满的故事讲述,通过各种商业媒体的宣传热捧,就能够引来更多舆论和资金关注。只要找到一个好概念,讲出一个动人的好故事,就有生存的希望。

★二捧:风投资本追捧

国外的Airbnb、UBER等共享巨头,靠其模式天然产生的“平台效应”,才得到资本市场的热捧,享受到了极高的估值,最终实现的是“流量经济”。而在国内,一个概念火了一堆共享企业,一个项目火了一堆共享资本。中国的创业圈都在力挺“共享经济”,大肆烧钱、不计成本地比拼规模,为了不让“共享”变成“共想”,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打造出让投资人满意的项目独角兽。至于共享经济应该建立在节省资源、提高效率的基础之上,统统靠边站!估值靠故事,“GMV”靠补贴,典型的伪共享营利特征。

★三吹:商业媒体吹风

一个人呐喊的力量不够?没关系,花钱找媒体大篇幅的炒作、报道。制造舆论风浪、博人眼球那是商业媒体的专长,即便初期有泡沫存在,但多喊几次后,也就名正言顺的坐实了。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这就是典型的“四姨太效应”。不去探其本质,不去究其根源,媒体都说ofo、摩拜是“共享经济”的代表,那吃瓜群众你还敢说不是?可是,我们不能忘了“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

★四退:击鼓传花退出

几轮投资者,借助舆论的东风,悄无声息地把投资改成了接力赛。一波人找下一波人接力。Pre flop-天使投资(Seed/Angel)、Flop-早期投资(VC)、Turn-中期投资(VC/PE)、River-后期投资(PE)轮番登场,不停地做大市值,一棒一棒地接力,通过媒体去忽悠去鼓吹,最终让BAT接盘,所有投资人赚得盆满钵满后退出,最后形成垄断让全民买单。这是滴滴的商业逻辑,也是共享单车投资的商业逻辑,更是所谓项目投资的商业逻辑。行业发展成今天的局面,还是那句话:钱多了烧的!

目前国内的共享项目,不外乎就是创始人发掘美丽的题材讲故事,资本鱼贯而入打造项目独角兽,借助商业媒体的摇旗呐喊,通过烧钱创造出大量的“剩余资源和产能”,把“规模经济”粉饰为“共享经济”,最后演变成“共享经济”与“门槛经济”合体的“变态经济”,造成寡头垄断、全民买单的事实。这与真正的共享经济相差甚远,你说是不是是典型的“伪共享经济”?

三、方兴未艾,共享经济的明天

企巴特易货平台认为,共享经济在表现形式上是对闲置资源的充分使用,内在驱力应当是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共享经济本身不能创造多少原生价值,某种程度上经济效益的回报上并不高,偏向带有社会公益色彩。因此,未来的共享经济不能是纯粹讲究成本收益的市场经济,当下探索大规模赢利的伪共享经济方向应该得到修正。企巴特认为真正的“共享经济”,应该遵循“平台+资源+共赢”的商业逻辑。

首先,要搭建一个好的共享平台。平台要有足够的吸附力,能为闲置资源的分享,提供一个安全、高效、便捷的信息场,消除供给方和需求方的信息差。真正的共享经济互联网项目,平台应该具备最基本的轻资产特点,即靠“平台效应”基因带来持续、丰厚的 “流量经济”,由此带来的庞大的用户数量和品牌效应,让资源的整合、共享呈几何级爆炸式增长,以获得传统方式无法实现的信息对称和正和博弈。而不是靠讲故事,刷流水,搏资本来打造“规模经济”,以共享经济之名,行租赁经济之实。

其次,平台要能聚合社会上存在的资源。企巴特所指的资源,包括参与者资源和共享资源两类。参与者资源,是指为平台提供产品、服务资源的个体和组织,以及在平台上享用产品、服务资源的个体和组织;共享资源,是指已经存在的、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包括已经售卖的和等待售卖的状态。每个人、每个企业都是资源集成的节点,都有各自侧重的资源网络。对你来说并不重要甚至是累赘的资源,对别人或别的企业来说可能就是价值巨大的核心资源。

再次,协作共赢是共享经济的灵魂。“抛弃统治人类已久的竞争观,合作才是王道。”被誉为“新时代的达尔文”的马丁•诺瓦克(Martin A. Nowak)的研究结果表明:合作,不仅是一种理性考虑的结果,比起竞争,合作更接近人类的本性。本•科勒也坚持认为“一旦人类懂得驾驭合作的力量,就可以利用合作来改进商业流程、设计更为智能的科技、改革我们的经济体系等。”

共享经济需要有高效的商业运营模式,才能实现互联网的存在价值,提高社会资源流转的效率。在共享平台上,每个参与者都叫“产销者”(Prosumer),即又生产(Produce)又消费(Consume)的意思。共享要的不仅是“物尽其用、各取所需”的朴素哲学,更是一种精神交互分享,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需求场景化的多重社交。

当有人问Airbnb和Uber是否是共享经济的极致,罗宾·蔡斯回答“不是,还会有更多的奇迹发生。”“整个经济都会成为共享的一部分。针对生活资料时,共享经济指协同消费;针对生产资料时,共享经济指协同经济(即蔡斯所称Collaborative Economy)。”企巴特易货平台认为,只有当一个有实体支撑与真正共享精神的开放平台壮大之时,伪共享经济的故事才能到讲不下去的末日!产品过剩已经成为当下市场经济的普遍形态,围绕过剩资源做文章,利用互联网的信息的便利性,增加社会的需求,用需求增量化解资源存量,必将成为真正的共享风口!

目前国内有没有诞生具有纯正共享基因的平台?有,而且就在你身边!例如,针对个人闲置二手物品的闲鱼、转转;针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置换的企巴特易货平台,都在为社会资源的真正共享进行积极的探索!其具体的商业模式和运作理念,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私下补习。

四、结语

每个现象背后都有原因,每个原因背后都有逻辑,每个逻辑背后都有归宿。去伪存真,“热”共享经济的“冷”思考,不光思考问题,还要思考问题背后的问题。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如果任由伪共享经济继续泛滥,风口过后必将是一地鸡毛的烂象!希望诸如企巴特之类有着纯正共享基因的互联网平台,能够尽快被时间验证成长的价值,相信我们不会等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