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货网欢迎您!

请登录

免费注册

你被大脑认知欺骗了:易货=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

引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询问:“你们公司是做什么的?”
      做答:“易货!”
      追问:“易货?哦,知道,知道,就是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咋想干这个啊?”
      微笑:“呵呵…”

数年来,企巴特易货公司碰到过N+1次类似的质疑,也回答过N+1次类似的问题。在很多人眼里,“易货=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当然,也没有无缘无故的雷同。“凡夫畏果,菩萨畏因”,是什么导致了个体和公众对易货的认知偏差?每位易货从业者都应该深刻反思。希望企巴特的这篇文章,能成为蝴蝶扇动的第一下翅膀

为何会把“易货”混同为“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葆有温情和心存敬畏的追本溯源,是探究终极答案的一种积极姿态。“物物交换”现象,诞生于原始社会晚期的母系氏族公社,距今已有约25万年的历史。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经历了“偶尔的物物交换”,“ 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的物物交换”三种形式的进阶演化,最终促成了货币的诞生。

企巴特在此处需要敲敲黑板,即便在货币经济占绝对主导的社会生活中,“物物交换”形式的货品流通,仍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在某些特定的历史碎片和某些特殊的地域环境,“物物交换”甚至有取代货币唱主角的喧宾夺主之势。至今,北方依然流传有“鸡蛋换盐,两不找钱”的谚语;南方则有“鸡毛换糖,回家给娘”的故事。有关“原始社会物物交换”的更多资讯,请自行查阅企巴特易货平台之前的文章《探秘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可以说“物物交换”是人类最古老的商业贸易形式,也是现代易货贸易的历史起源,但互联网时代的易货,绝不等同于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

这就很有意思了,既然“物物交换”模式的货物流通,从未出现社会断代并延续至今,为什么很多人在听到“易货”时,脑海中会浮现 “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画面?我们先来个跨界,跳出易货谈易货。涉猎一点神经学的脑认知和心理学的自我保护机制知识。

先看神经学中的脑认知。脑认知主要包括感觉和知觉两部分,即通俗意义上的感知。这是两个概念,但又相互依存。感觉负责外界信息的采集和传递,利用人的感知器官(耳、鼻、眼等)接受外界刺激,并通过神经系统传至大脑特定部位。例如,当人的耳朵听到“易货”的发音或眼睛看到“易货”的文字时,就会快速把“易货”这个外来的概念刺激,传递到人的大脑皮层。接下来就该知觉上场了。在工作记忆区,大脑开始对感官输入的信息进行“经验加工”, 即把 “易货”信息,与存储于大脑的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进行对比,以求对“易货”形成一个全新的认识

说人话,就是我们在都带着自己的“有色眼镜”看世界。至于你的眼镜是什么颜色,取决于我们在过往的生活中,通过学习、旁观或亲身经历的方式,积累到大脑记忆皮层的知识、经验和判定标准等。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再来看心理学中的自我保护。当个体处于陌生环境中,对外界有未知或不可控感觉时,都会潜意识地产生一种或大或小的焦虑感。这种感觉并不神秘,是人本能地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适度的焦虑会激发肾上腺素的分泌,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快速去处理自己面对的突发问题。

让我们回归边界,继续探讨为何很多人会产生“易货=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的认知偏差。

首先,受制于易货信息传递的有限性。企巴特对别人的回答过于简单,只有寥寥“易货”两字。无法让人采集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回传大脑,从而大大束缚了他们从大脑印迹中,来提取跟易货相关的认知线索的范畴。面对支离破碎,不成体系的信息传递,多数人会是一头雾水,陷于尴尬。结果就是别人听不懂易货,社会搞不懂易货,自己还抱怨外界不懂易货。假如企巴特易货公司的回答,能更加详实有料,例如是“现代易货”,“互联网易货”,“易货电商平台”之类的,就贴上了鲜明、个性化的认知标签,别人就不会简单粗暴地把易货等同于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易。假如易货行业能抱团发展,对外持续、有序发声,积极宣讲易货贸易的内在本质,宣讲易货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社会就会对“易货贸易”多一份理解和关注,多一份接受和应用。如此说来,个体对“易货”产生认知偏差的首要责任在自己;社会对“易货”产生认知偏差的首要责任在易货行业。

其次,受制于易货信息积累的匮乏。虽然易货贸易从未泯灭,但在货币交易上位的市场经济中,早已淡出了大众的视野,已经被边缘化。很多人对“物物交换”的认知,仅停留在学生时期的历史课本;社会对“易货贸易”的认知,仅停留在农耕时期和封建社会的闭塞落后,这就很尴尬了。现金交易和货币支付,充斥于我们每天的生活,“物物交换”的实例却凤毛麟角。蓬山此去无多路,易货业本身缺乏高频、典型的重锤案例,导致人们对“易货模式”的商品流通,学无可鉴,乃至无从学起。面对经验积累的极度匮乏,实操演练的严重缺位,公众对易货行业的无知和无感也就容易理解了。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易货行业和从业者,需要积极行动起来,规范自身行业的的发展,协力缔造经典案例,并积极对外发声,让历史久远的易货贸易,能在互联网时代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成为市场经济的助推剂,以全新的形象回归大众的认知视野!

再次,人类的心理自我保护机制使然。在特定的场景下,尤其是关乎自身利益、声誉和人设时,自我保护的心理防御机制很容易悄然启动。特别是在客对主,下对上,弱对强,非专业对专业之类的交谈中,在理解对方每句话时,人都是有潜在压力的。为扭转自己的弱势地位,或为给对方以强势的感觉,大脑会对感觉传递回的信息加速处理,快速从各种记忆区搜索、提取类似的记忆痕迹,通过与当下信息的类比和对照,做出符合自己意愿的知觉评判,并主动给予对方回应,以此来缓解或消除不安的情绪。其本质是维护自我认知的同一性。我知道,我懂,我能理解,是多数人的表现形式。而在做出这一系列反应的过程中,人的感知又受到恒常性、整体性和选择性影响。

人们通过生活经验,能在长时记忆库中塑造、积累客观事物的原型,并建立物体与看待角度的关系。“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就是多数人在脑海中塑造出的“易货”原型,这就是易货感知的恒常性;大脑还具有把过去经历过的刺激留下的痕迹,自动补充到当前不完备的刺激当中去,以形成完整的知觉的能力。在处理“易货”信息时,记忆区只能提取到历史课本上有关原始社会物物交换的痕迹,就会把这个痕迹自动补充到当前不完备的“易货”刺激中,这就是易货感知的整体性;在大脑处理接收到的“易货”信息时,就会把“易货”作为知觉对象,而把易货发生的时代、地域和行业属性作为知觉的背景予以忽视,这就是易货感知的选择性。

现实生活中,人在心理保护机制的驱使下,很少会做出“我不知道”,“我不懂”,“我没听说过”之类的自我否定。当然,人设坦诚耿爽,大脑相关记忆痕迹空白的人除外。即便个体做出的评判,可能有失公允或偏离了事实,但能很快使个体修复丧失的安全感,实现趋利避害。大脑很喜欢做此类事情。如此看来,在知觉恒常性、整体性和选择性的影响下,多数人得出“易货就是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这个结论也就不足为奇了。